故事里的家,就像一部纷繁复杂的交响乐,情感的旋律交织着法律的约束。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如今却成了无法言说的痛。而法官,他是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将亲情从泥淖中拯救出来。
断不清的情法纠葛,一家人的怨恨何以如此深重?在这场纠结的审判中,法官如何凭借智慧与公正,将亲情重新缝合?
近日,珲春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家族土地纠纷案,双方就土地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促使一家人重新维系起隔阂多年的亲情。
案情回顾
夏某家共有两个子女,在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时,因其儿子夏某甲入伍当兵,故共有人处仅有夏某夫妇及女儿夏某乙,但儿子当兵两年后复员回到原籍,女儿外嫁后,家庭的承包地也都由儿子来耕种。后来夏某去世,夏某的妻子马某另嫁到其他村子,这也让夏某甲逐渐心生不满,认为姐姐嫁人了,母亲也改嫁了,就都不是夏家人了,家里的承包地她们没有资格耕种。2018年土地确权时,夏某甲将三块共计11.4亩承包地全部确认到他的名下,并将他的子女列为共有人。随着马某年事已高,逐渐没有了经济来源,而夏某甲又不让她耕种承包地,故马某和夏某乙共同诉至法院,要求确认村委会与夏某甲签订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无效,土地归马某和夏某乙所有。
调解过程
在案件审理中,承办法官劝说原被告毕竟是一家人,没有必要非要分割承包地,况且分割后也没有多少承包地,既然是马某没有充足的经济来源,让马某支付一定的款项,算作土地租赁费也好。但马某态度很坚决,从含辛茹苦帮忙照顾孙子孙女,说到夏某甲毁坏了夏某乙种价值几十万的树苗,要求坚决与夏某甲分家。法官在实际勘查了承包地块、四至后,又分别到村委会、农业农村局了解如何家庭内部分割承包地,并最终拿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将三块承包地每一块都均分成三份,另一种是将三块承包地整体区分,让双方当事人选择分割方法。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分割意见,将3亩水田地分割给夏某甲,其余8.4亩旱田地分割给其母马某和其姐夏某乙,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法官寄语
以情化纷人和谐,用法止争常警醒。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一直是以和为贵,但当家庭内部出现了矛盾,且无法调和的时候,打破大家庭的约束,是为了每一个小家庭更加和谐的生活,也避免了矛盾的升级和激化。本案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本着以“倾心调解化纠纷,不辞辛苦挽亲情”的理念,采取“耐心听、依法评、用心劝、灵活调”的工作方式,使双方当事人从“针尖对麦芒”到“化干戈为玉帛”,真正让法理和情理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