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以前的‘双十一’,想买的东西当天下单就行了,是真便宜,还没有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法”
“很累,预算也比较有限,但看到低价宣传又控制不住想看看能不能打折囤点啥”
……
近几年的“双十一”,已经有不少消费者意识到,大促的商品折扣不一定比平时促销的优惠力度更大,甚至有商家会通过先提价后打折的方式,迷惑消费者。
低价竞争成为今年“双十一”的主旋律。“双十一”来临之前,各大电商平台便纷纷释放了拼低价的决心。平台“最低价”“真便宜”的标签容易贴上去,口号可以喊得响亮,但“最低价”的仗好打吗?
有消费者发现,某产品在不同平台官方店铺预估到手价为4599,与电商直播间预估到手价相同。然而在线下的超市里,该产品日常售价为2999元,线上线下价格预估相差1500元以上。如此大的价差,让不少消费者纷纷表示“太夸张了”“怒了”,更有消费者表示“以后打死不买他家的产品”,原本以为可以在“双十一”期间薅“羊毛”,没想到最终反被割了“韭菜”。
对于消费者来说,从直播间下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商品的外观、特点,并且主播作为消费者和商家的中介,可以谈到更加优惠的价格。而如今“底价”曝光,消费者意识到了其中的运作模式,消费者跟主播的信任或许会就此打个问号。
对此,在平台与品牌、商家及主播热战“双十一”的同时,消费者的心态应更加理智、谨慎,从薅羊毛向理性下单转变,警惕狂欢中的消费陷阱,防范大量的促销信息,让狂欢回归节日本身。虽然,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双十一”仍然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消费节点,很多不急于一时购买的商品,诸如日用洗护,零食酒水,电器家居,都值得留到“双十一”再入手。但相比过去那个分秒必争的全网狂欢,如今的“双十一”更像是一个真正的节日——约定俗成,循规蹈矩,消费者要适应节日带来的消费节奏。在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应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双十一”大促已经走到了第15个年头,在这个存量市场中,从商家、主播到平台,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在历经多年博弈后,平台、商家、消费者都找到了参与“双十一”的最佳姿势。对于今年“最低价”博弈的“双十一”,消费者能否找到最优的低价?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