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委托当地法院送达诉讼材料成为解决异地送达难问题的关键渠道。日前,珲春市人民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民法庭委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法院,共同协助完成了一起异地法院委托送达,该案件最终顺利开庭,被告当庭支付了劳务费,原告当庭撤诉,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2018年,张某通过李某招工到俄罗斯某木材厂从事锯手工作,工作结束后,尚欠工资14000元。多年来,经张某多次催要,李某仅支付了4000元,后因李某出国张某便与其失去了联系。自此,这拖欠的10000元工资便成了张某的心病,也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生活负担。常规的送达方式已经穷尽,为减少当事人诉累,提高审判效率,王晶法官通过人民法院送达平台异地委托功能联系到李某的籍贯地法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平台接收到委托申请后,阿城区法院积极配合送达工作,圆满化解纠纷,张某多年的心病得以解决。
受到珲春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影响,许多纠纷所涉及的当事人身在外地或国外,委托送达的需求随之扩大,传统的委托送达需要发起委托的法院邮寄材料至受委托法院,耗时长、效率低,通过人民法院送达平台委托送达功能,发起委托申请、卷宗材料上传、接收委托申请、送达结果反馈全部线上进行,送达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为切实解决送达难,珲春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民法庭不断探索,力求破解送达难题,法庭通过本院送达中心协助完成送达工作,同时通过“智能送达管家”系统,形成送达的“双剑合璧”之势。法庭送达方式涵盖了委托送达、直接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多种渠道,实现送达工作业务全流程覆盖,同时引入智慧送达联盟平台,与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对接,可以查询当事人近期活跃的通信号码,辅助成功送达。
珲春法院国际合作示范区人民法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低成本、高效率、促共赢,穷尽送达渠道、控制送达周期、降低送达成本,为办案“提速”,切实提高送达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