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珲春法院开展读书分享活动(第七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0-24 14:43:10 打印 字号: | |

为进一步推动“书香法院”文化建设、“两个确立”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全院干警树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学习理念,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月13日至10月26日,珲春市人民法院组织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10月21日,珲春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开展了读书分享会,分享会上,干警们围绕近期所读好书,进行了分享交流。

分享书目:《山海经》郑遵桥

读书时就浏览过《山海经》,当时觉得诘屈聱牙,我虽然对远古中华的地理和神话很感兴趣,但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工作多年,再次读完整本《山海经》,觉得清晰了很多。

《山海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奇书,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荒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画卷。在书中,我读到的不仅是大禹治水的无私,还有抱鸮贪吃的咎由自取;我读到的不仅是夸父逐日的勇敢,还有羲和浴日的柔情;我读到的不仅是精卫填海的坚毅,还有蚩尤掀起战争的残暴……这些神话故事都令我惊叹不已,但是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根据羊马蹄印创造出了文字,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明的进步。看到这里,我不由感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真是太伟大了!创造力,正是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原动力。中华民族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凭借自身创造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光彩夺目。

向往星辰大海会让人跳出狭隘。千千万万个古人的创造力,汇聚到一起,造就了《山海经》的奇迹,活在当下的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汇聚在一起,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享书目:《猫城记》 赵梦莹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之风格到底是什么。本书十万字,却看得到内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简短的小说却能使人读完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思现状,让我伤心、激动、震撼。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清醒的猫”大鹰如何为国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尽力救国,最后无奈求死。时代的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小蝎也说过猫人已经失去了一个民族应有的品格。“一个人没有了人格,他就不会被当做人看待。”

分享书目:《平语近人》啜丽娜

《平语近人》是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让干部群众学习的读本,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他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来描述亚太共同体的发展未来,用“虚谈废务”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分享书目:《亮剑》崔贤美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句话就是“战神”式将军李云龙的一生写照。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亮剑精神是一种气魄,是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

我们一路向前,都要敢于“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学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有这种亮剑精神,在遇到难题时,要知难而不畏难,果断抉择,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永不言败。

分享书目:《论语》 陈宇佳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 ,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 ,且乐此不疲,直到晚年还刻苦钻研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分享书目:《乡土中国》 张梦纯

这本书收纳了作者从其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里整理出来的一四篇论文。

作者通过与读者对话的方式从乡村的文字,到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礼俗、家庭与社会发展、男女之间的差异等,透过文字可以追溯中国乡村存在的一些美好与“通病”。

还达不到作者的深度,读来只觉得很有道理,却无法像作者那般用文字表述清楚,我也只能结合自己在农村长大的经历来感知一些话语里隐藏的道理,如乡村的相处方式,大家都是在一个熟人的世界里长大,这里有熟悉的“村规民约”,有熟悉的街道和熟悉的话语,我们知道遇到谁该怎样打招呼,知道村子里的大小事,秩序不一定得白纸黑字写上谁能作为管理者,除了村长以外,有威望的长者是不容冒犯的,说不上来为什么,从小就从大人口中得知,而这样的长者对小孩子总是和蔼中透着威严。这一篇篇论文的描述,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乡村生活,而是通过一些深入乡村研究,结合实际与国外的对比中,窥视中国人的品行、思维与行为,如我们以关系、交情来办成一件事的主要方式,每一个网络之间有个“己”作为中心,再依次按照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展开。书里有句话说“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以这个立意来说,我们的圣人做事也是从自己出发的,所以现在多倡导要利他,在忘我的状态下做更多有利于他人的事。人们讨厌自私自利的人,但本性却是如此,我们在不责怪自己的小心思时也要去考虑多为他人做事,这样有利于平衡遗传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管中窥豹,也能看到一些制度的制定在制约着一些留下来的弊端。本书可重复阅读,在书中不新发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大字数有限与本人知识的局限性,也只能说到这,希望能与各位交流,更深入的解读。

分享书目:《圆圈正义》 徐君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这是一个见识过至恶至善,保有一颗谦卑之心的人,他认为自己于人间之渺小与无奈,于自己之人间清醒。最早知道他是看到网上的视频,是一位博学且有趣的老师。

为什么用圆圈来解释正义?

文中说,现实中,无论我们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但“圆”这个概念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把“圆”看成一种关于正义的隐喻,那么每一个画“圆”的决定都是一种与正义有关的追求。

如果把理想中完美的“圆”比喻成正义的应然状态,那么现实中所有不完美的圆都是实然状态。对于正义而言,法律追求的是正义的应然状态还是实然状态呢?整书都在围绕这个问题,显然,除了正义,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是关于应然还是实然选择的矛盾。比如是要坚持梦想还是向现实低头,比如工作是选择赚更多钱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等诸多辩题都是。

我理解圆,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没有人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我理解正义,它是我们都想追求的理想世界,但是并不存在绝对的正义。法律并不完全是白纸黑字规定的条条框框,法律的制定也要依据人道主义,从更高的视角促进司法进步,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世界更加美好。

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为干警们搭建了深入学习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更展示了青年干警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珲春法院将不断加强书香法院建设,持续推进读书活动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提升干警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着力培养学习型法官、打造学习型法院。

 
责任编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