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传承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推动多元化解
分享到:
作者:李娜  发布时间:2019-03-06 10:40:56 打印 字号: | |
  随着珲春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商事往来愈加频繁,珲春市法院的案件受理量以每年15.47%的速度递增,仅2018年受理各类案件6451件,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社会治理差异化等纠纷特点,珲春市法院党组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社会治理,以“解扣子”方法抓矛盾化解,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元素,着力推进法治珲春、平安珲春建设。

变单打为混打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珲春市法院积极构建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特邀调解、老法官调解、老书记工作室以及巾帼调解六个诉调对接平台,注重联调结合、法调结合、纵横结合,以法院诉前调解中心为核心,六个平台为支点,以各领域调解员为延伸的“六调合一”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纠纷分层递进化解”。成立了横向强化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多部门衔接联动,全领域推动医患矛盾、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7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实现在各个阶段嵌入调解元素;纵向建立以市法院为枢纽、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为主干,以村级人民调解为基础的3级纷调解平台,形成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派驻联村法官 变有诉为无讼

  了解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弄清症结才能化解矛盾。2018年年末,珲春市法院与三家子满族乡达成多元化解共识,在三家子乡试点开展“无诉讼乡镇”工作,在乡、村两级分别成立了“三家子乡解纷中心”和“邻里解纷工作室”,力争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三家子满族乡建立网格化调解员,对其辖区纠纷实行网格化管理,法院与三家子乡下辖八个行政村建立“联村法官”制度,每个村设立一名员额法官负责进行法律指导和业务培训,提升解纷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纠纷化解成功率。双方共同出台文件,规范了非诉对接工作制度和流程。对2019年1月1日后,发生纠纷的一方当事人住所地为三家子满族乡的案件或合同发生地、履行地在三家子满族乡的案件均进入前置调解程序,由对应的解纷中心处理。在新安街团结社区成立的“老书记工作室”,由退休老法官担任书记,通过普法宣传、帮教走访等形式对该社区内发生的各类民商事纠纷进行前置化解,社区干部和百姓对“老书记工作室”赞不绝口,称之为“敲得开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是家门口的睦邻联系点”。通过源头预防,动态掌握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推进工作阵地前移、管理重心下沉。

矛盾前置化解  变治标为治本

  珲春市法院联合市司法局成立诉前调解中心,在珲春市法院引入司法局专职人员、退休老法官、特邀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由市内各律师事务所轮流派人到法院立案大厅坐班进行诉讼引导和矛盾纠纷化解,诉前调解中心年调撤900余件案件,占民商事诉讼案件的三分之一以上,收效显著。依托家事审判专业化平台,联合公安、检查、司法、妇联等16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了珲春市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成立了由126名妇女干部组成的网格化“巾帼人民调解员工作群”,对妇女儿童工作进行法律指导。同时,积极与珲春市国际人才服务联络中心进行法律对接,加强涉外法律服务指导,一年来外国人服务中心开展外国人法律服务800余次,引入诉讼程序案件2件,有效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涉外营商环境。加强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联合出台《珲春市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实施办法》,推行“一体化办案机制”,使大量劳动争议纠纷在仲裁阶段和诉前得到化解,仅有不到5%的劳动争议案件进入到法院诉讼程序。在全市主要医疗机构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主动参与指导调处医疗纠纷,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力保障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使医患纠纷解决回归理性。依托信息化,通过流程对接、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以调解前置、规则统一和信息系统运行为核心,构建起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平台,为交通事故当事人提供在线人身损害赔偿、赔偿调解、立案应诉和保险赔付的一体化处理模式,打破了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让群众走进一个门,办结所有事。

  社会治理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矛盾化解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珲春市人民法院坚持以动真情、用细功、重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化解各类矛盾,为新时代珲春发展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责任编辑:研究室